当前位置:首页>>毓秀人物>>校友文萃校友文萃

校友文萃 | 难忘的记忆——和战斗民族在一起战斗

发布时间:2018-07-20 浏览次数:0

作者简介

孙小帆   我校78级英语专业校友,早期被外贸单位派驻国外机构工作,后定居海外。现为资深“老外”,在国外从事国际贸易工作。虽旅居海外多年,一颗拳拳赤子之心,对母校和校友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
s1.jpg

 

难忘的记忆——和战斗民族在一起战斗

作者:孙小帆
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当列宁,斯大林缔造的伟大苏维埃社会主义帝国大厦将倾时,我有幸开始踏上这片神奇又充满向往的土地。      


我近距离接触“战斗民族”就是从去列宁格(现为圣.彼得堡)开始,那时我去参加全苏毛皮拍卖公司(Sojuzpushnina)每年举办的两届皮草拍卖会。


第一次去列宁格勒,是1990年1月。数九寒冬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从赫尔辛基登上夜行列车,穿越铁幕,一路向东。那列应该比我年岁大的老式列车承载着我的憧憬和好奇,吭哧吭哧,喘着笨重的粗气在夜色中前行。路两边是皑皑的白雪和一片片黑幽幽的白桦林。小时候看过无数遍苏联电影《列宁在十月》,开头的情节就是伟大导师列宁在瓦西里的护送下,乘火车从芬兰返回彼得堡,策划和领导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。当年列宁就是走的这条路线。70多年后,没想到我又能有幸作为来自中国的“共产国际”代表,首次出现在全苏联合毛皮公司拍卖行的座席上。


列车出赫尔辛基一路向东行驶两个多小时,到达苏芬边镜,旅客需统统下车接受护照查验。当一车来自西方资主义国家的男女们在夜幕中排起长队,诚慌诚恐地接受护照查验时,我发现因我持有公务护照,享受免签证待遇,可走“绿色通道”(那时社会主义国家间互免签证)。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回,很有回家的感觉。即便如此,我还是按照行规,在递上护照的同时,放在台上两包口香糖,两盒清凉油,苏联同志裂嘴一笑,非常娴熟地将东西划拉到下面的抽屉里。那时苏联海关检验特别严格,海关申报单必须仔细填写,特别是随身携带的现金,海关人员要数,出境时还要对数。这就给那些有想法的老外们带来极大的不便。


列车继续东行,翌日清晨到达列宁格勒中心火车站。出了站,早已有苏方同志前来接站。先送我前往“友谊宾馆”下榻。一路上,我目不暇接地浏览列宁格勒的市容。我发现这里的景色即陌生又曾似相识,是电影里还是在沈阳,哈尔滨?有一种久违的归属感。列宁格勒市里满街上跑的是拉达车,“北京212”,公交车也跟当年北京长安街上的“大一路”那么雷同。当然也有权贵们乘坐的吉姆车,只是所有车身上都是满身泥污。


沿着列宁格勒的主大道涅瓦大街行驶,旁边是远远流长的涅瓦河。经过市中心广场,这里矗立着一大群历史纪念性建筑物:冬宫,海军部大厦,彼得保罗要塞大教堂,总司令部大厦,凯旋门,亚历山大山功德柱,富丽堂皇,雄伟壮观。大街两边是一排排的“工人新村”公寓楼,这和赫尔辛基的楼都是一个师傅设计的,长得都个模样,灰色,要不黄色,楼顶是那种斜坡式,房间都三米以上的挑空,大窗户,圆拱门洞的院门,虽显破旧,但看上去非常结实。街上的商店几乎每家门口外边都排着长长的队,穿着皮草大衣,头上裹着头巾的家庭主妇们在凛冽的寒风中跺着冻的麻目的双脚,渴望能买到她们希望的商品。


我下榻的“友谊宾馆”(Hotel Pribatijskaya)坐落在城市的西边,面朝芬兰湾。这里夏天风景秀丽,白帆点点;冬天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。Pribatijskaya 是当时列宁格勒最高大上的涉外饭店了。这里戒备森严,重兵把守。大门口停一辆轻型装甲车,门口站着四个武警,里面是两排黑西装便衣,上电梯一出门楼道口摆了张桌子,后边坐着位硕壮的KGB大妈。她是本楼最高首长,所有客人在此都必须向她出示护照。真是如临大敌啊!这是防苏联人还是为了房客的安全?我觉得像是前者。80年代未期的苏联,还在铁幕的笼罩下,冷战思维依然活跃。西方国家的人氏来此绝对享受超规格的“礼遇”,而住在此处的客人也是他们重点防范的对象。


这酒店的风格也是极为华丽 ,奢华,大气。宽敞明亮的三层楼高的大堂;有四个“老莫”那么大的宴会厅;还有外汇商店,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,与赫尔辛基,没有区别。所不同的是这里只收“美刀”,而且价格也与赫尔辛基惊人的一致。酒店的房价也一致,约150~200美刀一天。只有吃饭相对便宜。晚餐要去宾馆“外办”登记,预订。可以伙同另外一人,每人交5刀,另外再可再邀请两个客人,4人一桌正宗俄式大餐,那种全套银餐具,全套水晶杯的标准大餐。


这下榻的客人来自多国部队:英、美,意,法,德,以色列,外加韩国,日本,都是敌对国家。只有我一个来自“共产国际”的友好国家,属例外。反正在苏联人眼里,那些人都是“坏人”,其中有些人真是KGB重点照顾的对象。

s2.jpg

全苏联合毛皮拍卖公司(Sojuzpushnina)始建於1930年。1931年举办第一届拍卖会,当时共有11个国家的66间公司参加。它主要经营野生紫貂,浣熊,灰鼠,海豹,早獭等珍贵毛皮,历史悠久,享誉世界。那个年代来此拍皮的都是上述国家的老牌皮猴子。经验丰富,业内闻名。在冷战时期,这些人每年穿越铁幕,往返於东西方世界,的确是一特殊群体。

     

我来列宁格勒之前,我的那位犹太拍档麦克就给我安排好了导师,一个老资格的“硕士研究生导师”,苏联野生皮专家,苏联人民的好女婿,Klaus Ribak。Klaus,1940年出生,德国汉堡土著,1960年汉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,加入家族企业,入皮草经纪人行列。1962年,Klaus 皮草硕土毕业,正式放单飞。凭借德国人特有的那股子认真,执着,较真的劲头及较高的情商,他如鱼得水,迅速地开始崭露头角,特别是对苏联紫貂皮的质量分拣彼有功夫。因此开始在坊间变得的小有名气。


 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,klaus 每年都要来列宁格勒数次,参加皮草拍卖会。他开始引起俄国人的注意,並跟官方打得火热。冷战时期,东西方的交流一切都是那么敏感,政治,外交。涉及这么大的题目,稍有不慎,就会上升到国家间的事件。而Klaus与俄国人可是互通有无。每年苏联代表团来法兰克福参加国际皮草展,Klaus 车前马后伺候;Klaus 去列宁格勒,那边特事特办,甚至都能给落地签。我老师很牛!

   

1985年,Klaus 的多年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。这一年他在列宁格勒拍卖行邂逅了苏姗娜,並立刻被她迷翻,迅速与前任夫人离了婚,迎娶了苏联姑娘苏姗娜。我听老人们说,此事当时曾引发坊间强烈地震。是上帝还是KGB的安排?至今迷底仍未到解密期。这一年Klaus45岁,苏姗娜27岁。


苏姗娜,1957年出生於列宁格勒,身高172公分,模特,服装设计师。列宁格勒大学艺术学院毕业,后进入KGB学校接受训练。与当今俄罗斯人民的伟大领袖,佛拉基米尔.佛拉基米诺维奇.普京是同族师兄妹。有传说两人曾是恋人关系,这事需进一步挖掘,证实。但是普京与Klaus夫妇至今保持着很好的个人友谊这事是真的。普京当列宁格勒副市长时曾莅临过苏姗娜的个人服装秀。见到Klaus时开玩笑地暴料说:“Hi,Klaus,其实我早认识你,当年你和苏姗娜在房间里搞的火热,我在外面零下二十度的气温下给你们站岗(监视),哈哈!......”

s3.jpg

苏姗娜的确有着惊人的美丽和魔鬼的身材。在会场上,因为苏姗娜需要不断为Klaus传送单证,常常需要在众目睽睽下走来走去,加上她又是设计师,包在身上的面料每天都是神一样的变幻,令会场里的那些老司机们神魂颠倒,濒临崩溃...... 终有人忍不住,向Klaus抗议道:“Klaus,能否让你媳妇穿个宽松点的衣服出来好吗?她穿的衣服太紧,胸前探索的太夸张,严重地干扰了我们大家的正常工作,我们要向你索赔。”哈哈!


苏姗娜嫁给Klaus之后加入了德国藉,並成为他的私人助理。1988年,苏姗娜和Klaus 有了自己的女儿。今年5月他们又升格为外公外婆。日子过得真快!苏姗娜跟Klaus相濡以沫,这一过就是三十多年。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安逸,平静。不知苏姗娜今天是否还有组织?是否还不忘初心,记得组织上当初的交待?哈哈!业内很多人都喜欢苏姗娜,不喜欢Klaus。他们是嫉妒还是仇恨他?我想二者皆有。


Klaus 招人恨的原因除了苏姗娜之外,还有就是脾气倔,爱骂人,乱放炮,吐槽,而我不以为然。Klaus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业内无人能比,是一本百科全书,活字典。这些年他传授给我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。终身受益。


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。我始终牢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。现在再回过头聊1980年代末伟大的苏维埃帝国给我的深刻印象。一个垂幕老人,身上的各个零部件完全老化,年久失修,行将停摆。政治僵化,经济发展比例失调,物资短缺,通货膨胀已经是当时苏联社会的一中心词。    

 

维克多是个医科大学的毕业生,英文讲得不错,当时是拍卖行分配给我的助手。因为都是年轻人,彼此很对脾气,很快大家都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


记得我问过他:你对当前的局势和国家前途有何高见?他直接告我说:苏联人民不缺吃的,住房,医疗,上学都是国家负担,就是生活必需品靠进口。过去,六七十年代我们曾经有过好日子,那会我们国家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,但是国家都拿去跟美国搞军备竞赛了。那会卢布对美元的汇率是1:2,我们比美国强大。现在风向变了,石油价格下来了,苏联挣不到外汇了,又不生产东西,因此人民吃苦头。现在卢布兑美元的官方汇率倒挂,1美元兑1.7卢布,而黑市上早就是1美元换27卢布了。从那天起,我跟维克多达成了个协议:我按官方排价跟他换了200美元的卢布,他拿卢布去农易市场买菜,买肉,我负责做饭;我免费住宿在他们家,他每天开车接送我上下班。


当时农贸市场的价格是:牛肉:27卢布/公斤,西红柿:27卢布/公斤。维克多和他媳妇住在单位分的二室一厅公寓楼房。家里设备齐全,有:电灯,电话,暖气,热水,冰箱,彩电。最主要的是两口子还有台“拉达车”。像这样的配置是80年代末苏联中产阶层家庭的标配。“我们还有一幢“夏宫”(summer house),夏天我们去那种菜,搞副业,像土豆,洋葱,圆白菜,黄瓜,西红柿,我们自己种。这些菜我们可以腌起来,度过漫长的严冬。”果然,我在维克多家里的厨房里看到了一排排的广口瓶,各种奶酪,熏肉制品,冰箱里也是满满的......


在维克多家我窥探到了苏联人的真实生活水平。说实话,就放在今天我们应还有相当的地方达不到。然而,历史的进程却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1991年12月25日,西方的圣诞节。苏共中央总书记,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。次日,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,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。

事实上,当戈氏头天晚上在全世界面前发表完辞职宣言,把讲稿重重地摔在桌子上那一刹那,聪明人已经明白:苏维埃的帝国大厦轰然倒塌了!前苏联就这样被一分为十五份,分别是:独联体三国;波罗的海沿岸三國;中亚五国;高加索三国和摩尔多瓦,共十五个国家。


一个新的的时代开始了。

 

版权所有:河北大学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

邮编:071002 冀ICP备05007415号

技术支持:载驰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