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>毓秀人物>>校友文萃校友文萃

校友文萃 | 爱上河大的N个理由

发布时间:2020-11-26 浏览次数:0

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替代了报纸,人老了总有一种怀旧感,浏览网时发现一张和青年时代相关的老照片就连忙收藏到手机里,时不时还发到微信群里供大家欣赏一番,引起群友一番热议和点赞,此时内心便会得到一点成就感。


这天,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现了一位微信名为“月上东山”写的一篇《爱上河大的N个理由》的文章,顿时勾起了我19世纪70年代在河北大学学习的段段回忆。



当年的校园

image.png

当年的女生宿舍楼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的录取通知书也是这样一张纸,报到的时候被学校收回去了,这份报到须知我珍藏了44年。

我进入河北大学学习是1976年9月,也是全国最后一批被推荐上大学的幸运者,那时已经进入了文革后期,走进校院时,教学楼上血红的大字标语还历历在目,入校后才知道河大校区原是中共河北省委的办公所在地。

入学时我清楚得记得,前来报到的小伙姑娘们个个背着五颜六色的被褥,手里拎着崭新的暖瓶、脸盆和碗筷,独自排队办理入学手续,很少看到有家长们陪伴。

办完入学手续后,我们被通知中文系学员的宿舍安排在北院(也就是现在北院女生宿舍的后排,现在女生宿舍还保留着原样,男生宿舍拆了盖成了新楼,)当时我们男生宿舍后面有块空地,这里每年冬天是学校的滑冰场。

那个年代河大除外文系外,所有的学员都住在北院,中文系、经济系、历史系和哲学系的学员也都是住北院、上课吃饭在南院。我记得第三个学期,我们宿舍才从北院转移到南院。

那时候学生食堂内非常简陋,吃饭桌都是水泥做的圆桌,红砖地面,大家吃完饭后都把碗筷扣在水泥桌上,为了方便认出是自己的饭盆不被别的同学拿错,大家都在饭盆上做上了记号,记号很简单,就是拿起饭盆在水泥桌子上磕掉一块漆,有的磕碗底,有的磕碗边儿。

开饭时食堂只有4个打饭窗口,几百名学生拿着学校发的饭票排队打饭,冬天早饭是馒头、饼子、咸菜、玉米粥;中午、晚上是炒白菜、炒土豆块,有时候是白菜炒豆腐,很少有两个菜,春天是菠菜粉条,过节时有白菜炒肉,但是打到碗里很少看到肉;那时候的伙食定量,每人生伙费是14.5元,粮食也定量,男生每月31斤,女生29斤,而且是60%的是粗粮,40%的是细粮。不够吃自己想办法解决,所以那个年代不用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问题。


生活虽然艰苦,但是学员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。白天上一天课,晚上宿舍基本没有人,图书馆每晚座无虚席;晚上教室里灯火通明,鸦雀无声,每晚都有当天的任课老师到教室进行课外辅导;

只有外文系的学员例外,他们晚饭后大多都跑到操场路灯下大声朗读课文。那个时候没有手机、电视,大家都一门心思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,学习的劲头是现在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。

家里比较穷的同学,因为攒不够回家的路费钱,暑假便不回家,等同学们都走了,自己去割草,然后送到河大旁边的奶牛场,用劳动换取回家的路费钱。

个别同学谈恋爱都是偷偷摸摸,从不声张,甚至到毕业后大家才知道,不像现在的大学生那样开放。

河大旁边是38军104师,河大的作息时间和部队基本一致,每天早上6点,部队响起起床号,学校就开始播放起床的音乐,我班班长就在楼道招呼大家去操场做早操。半个小时的早操,7点吃早饭,8点上课,如此周而复始……3年的大学生活,在紧张的学业中,不知不觉地一晃就过去了。

40多年过去了,回眸往事,唏嘘不已。河大的学习是我一生命运的最大的转折点,也成了我爱上河大的N个理由。


版权所有:河北大学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

邮编:071002 冀ICP备05007415号

技术支持:载驰科技